第二十一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于2025年4月23日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如期举行。作为全球新能源汽车热管理及核心零部件制造商,上海海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立”)在本届车展媒体日发布了具有环保新冷媒、集成轻量化、适应极寒工况等特点的多款新汽车热管理系统解决方案突破性产品:“R290冷媒热管理剂侧集成模块”、“低温热泵自加热压缩机”、“低温热泵集成化压缩机”。
海立集团亮相第21届上海国际车展
此次新产品的发布是海立持续深耕新能源汽车零部件赛道,面向客户需求和行业趋势的创新成果集中展示,进一步巩固了海立在全球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的技术领先地位,彰显着海立在新能源汽车浪潮下引领电气化和智能化变革的坚定决心。
R290环保冷媒热管理剂侧集成模块 体积和重量双双下降10%
海立马瑞利CTO菊地 浩史
发布 R290环保冷媒热管理剂侧集成模块
随着汽车产业向电动化和智能化方向迈进,整车能量管理的复杂性逐渐增加,对汽车能量管理系统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为最大化的利用整车热量,降低整车能耗,具有系统简单高效、布局空间节约的集成化模块化热管理解决方案成为越来越多车企的选择。同时,随着环保法规的日益严格,兼顾安全、环保和性能的天然工质R290也成为下一代车用热管理系统冷媒的替代路线之一。
针对更为环保的集成化、小型化的热管理系统产品趋势,海立率先在业内创新研发出R290环保冷媒热管理剂侧集成模块。该产品迎合全球环保政策法规趋势,使用新一代环保制冷剂R290,且兼容R134A等现有制冷剂,可确保冷媒充注量控制至150克以下,达到防止爆燃A3安全标准。在集成化方面,产品采用一体铸造和焊接工艺制造技术,模块内的“卡片式”超薄流道板平均厚度仅有10.5毫米,使整体产品比海立上一代产品体积下降10%。此外,该产品还集成了热管理控制器和模组的控制系统,实现了从系统结构到控制系统的多重集成。在轻量化方面,该产品通过创新性的结构优化设计,取消部分空调管路连接件,产品重量也比上一代产品减少10%。
面向低温高寒区域的新能源车行驶环境发布两大电动压缩机技术解决方案
海立新能源CPO王智君
发布低温热泵自发热压缩机、低温热泵集成化压缩机产品
压缩机作为汽车热管理系统核心部件的“心脏”,对热管理系统整体性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国内最早一批推出新能源车用电动压缩机的制造商,海立已形成业界型号最齐全、 覆盖最广泛的产品系列组合,应用于新能源乘用车、客车、专用车、冷冻冷藏、电池冷却等诸多领域。
针对高寒低温环境下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的使用场景,海立在本次车展同时发布两大技术路线革新性解决方案产品,进一步扩充海立在热管理核心零部件的产品矩阵。低温热泵自发热压缩机,适用于热管理三角循环技术,通过优化运动机构结构,增加电机自加热功能和相应的控制策略,革新性打破传统-10℃无法采暖的技术壁垒,让压缩机可在零下40℃低温环境温度下带液运行,且保证液体低温环境下能够一次启动及稳定运行,最大程度地保证了制热应用环境。该产品的耐液击及抗热冲击的结构设计,可靠性更高,设计寿命提升10%。低温热泵集成化压缩机,在自加热压缩机基础上,创新性地集成了比传统PTC加热器升温更快体积更小的加热膜技术,该加热膜采用丝网印刷技术将电阻材料印刷在导热绝缘层上,以实现加热功能。该技术方案凭借加热膜和自加热压缩机集成耦合,以“1+1gt;2”的热能效果达到“低温强热、高温制冷”全场景覆盖。相比集成前的产品重量,该产品有效减重15%,符合车企轻量小型化设计要求。此外,在该款产品研发中还考虑到兼具功能性与服务性的设计,提升可维修性,大幅节省用户售后成本。
新能源汽车赛道持续发力第二主业迎来高增长机遇
根据中汽协发布数据,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1286.6万辆,同比增长35.5%,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0.9%,快速增长的新能源市场为新能源汽车热管理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新能源汽车的热管理不仅关乎驾驶的舒适性和安全性,更是保障电池系统安全、改善电池低温性能、降低整车电耗,实现整车续航达标率的关键所在,是新能源汽车产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相较于传统燃油车热管理,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部件经济价值大幅提升。
面对巨大的市场空间机遇,海立以“高效”、“快充”、“高集成”、“环境可持续性”作为创新发展路径,全力加速在新能源汽车赛道的布局与发展。目前热管理业务已在全球10个国家拥有24个工厂和6个研发中心,并与全球30多家汽车制造商建立了合作关系。
为满足日益增多的市场客户订单,海立投建的新能源汽车电动压缩机新产线已于2024年下半年在海立芜湖汽零产业园顺利投产,海立打造世界级新能源汽车热管理产业集群的战略目标阶段性顺利达成。为顺应“节能、减排、节材”的技术发展趋势,该产线项目从制造设备到生产工艺进行了全新升级,通过建设新一代数字化技术打造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实现产品数字化、装备智能化、物流自动化,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