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海门经济技术开发区在科技创新、产业招商、项目建设三大关键领域捷报频传:从自主研发成果斩获权威认定,到国际高端项目成功落地,再到国家级装备制造项目正式开工,全方位彰显了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
科技创新结硕果:首台认定数量领跑,装备产业动能澎湃
近日,南通市工业和信息局发布2025年度南通市首台重大装备及关键部件拟认定名单,南通科美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的KMCNNT2500WS-S5注塑托盘智能生产线成功上榜。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该公司的KMF-800机床自动化上下料生产线已获南通市首台认定,两年内两次斩获殊荣,不仅凸显企业持续创新的硬核实力,更成为开发区科技创新生态培育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海门经济技术开发区始终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通过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搭建产业创新联盟等举措,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培育标志性新技术、新产品。截至目前,开发区已有9家企业16个产品获南通市级首台认定,7家企业11个产品获江苏省级首台认定,数量稳居海门区首位,产品覆盖高技术海工船舶、智能制造装备等关键领域。这些成果不仅是区域创新实力的集中体现,更加速了企业自主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为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新兴赛道强布局:国际半导体项目落地,产业集聚效应初显
在科技创新筑牢产业根基的同时,开发区在新兴赛道的布局同样成果显著。9月8日,海门经济技术开发区与韩国 JHONE 公司正式签署半导体晶圆载具项目投资协议,标志着又一国际高端半导体项目扎根海门,为区域半导体产业发展增添“新引擎”。
作为开发区重点培育的 “新兴赛道主力军”,半导体产业近年来始终围绕设备、关键材料、超精密加工核心零部件、先进封装测试等关键方向发力。通过持续加大招商引资与项目建设力度,开发区全力打造半导体产业高地。今年以来,已成功招引包括见真精密机械在内的9个优质项目,产业链“拼图”不断完善,从单点项目引进向集群化发展迈进,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
重大项目启新程:2000msup3;挖泥船开工,助力传统产业升级
在传统优势产业领域,开发区同样以重大项目为抓手,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升级。9月5日上午,2000msup3;等级自航耙吸挖泥船建造项目开工仪式在江苏海新船务重工有限公司分段车间举行,该项目由中交水利水电建设有限公司投资、中国船舶集团 708 研究所设计、江苏海新船务重工建造,总建造周期15个月。
从技术参数来看,该挖泥船采用双机双桨、一拖二复合驱动、双耙单泵设计,适用于全球沿海及内河航道疏浚维护,定员23人、自航航速11.5节,既能高效挖掘中细砂,又可兼顾细砂、淤泥、粘土、粗砂等多种物料,抗风浪能力强,未来可广泛应用于港口航道疏浚、深远海取砂、吹填造陆、深海采矿等场景。项目投产后,将显著提升中国疏浚船队的系列化、专业化水平,为我国从疏浚大国向疏浚强国迈进提供装备支撑。
这一项目的落地,也得益于开发区日益凸显的区位优势——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深入推进,南通新机场、北沿江高铁、海太过江通道等重大交通工程开工建设,各类要素资源加速向海门经济技术开发区集聚,为船舶海工等传统优势产业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科技创新到产业招商,再到重大项目推进,海门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多维度发力、全链条赋能的态势,持续激活产业发展潜能,未来将继续在高质量发展赛道上砥砺前行。